close

【平定三藩】

滿清平定中原之後,尚須面對兩股反抗勢力,除了在臺灣延續明朝正朔的鄭氏之外,還有滿清內部因封建所發生的三藩問題。

清人入關後,仿效元人滅宋故技,實施以漢制漢的策略,利用明降將為前驅,削平流寇,打擊明朝遺臣的反抗勢力。其中尚可喜、耿仲明、吳三桂均專重兵,受封為王,分鎮廣東、福建與雲南等地。耿仲明早死,子耿繼茂襲爵,合稱為「三藩」。

三藩地廣兵多,計吳三桂十萬,尚可喜耿繼茂各二萬餘,滿清每年耗在三藩的軍餉,高達全歲入之半,負擔甚重;並且三藩在自己的封地內,有半獨立的主權,日趨驕縱,終成滿清心腹大患。世祖(順治)時代,天下未定,尚不敢輕言對付。

及聖祖在位,全國大定,乃有削藩之意。康熙十二年(西元一六七三年),尚可喜上書自請歸老,聖祖乘機令其撤藩。這時,耿繼茂已死,子耿精忠(耿仲明之孫)襲爵,與吳三桂均不自安,也疏請撤藩,以試探清廷態度。聖祖允其所請,吳三桂等弄巧成拙,遂起兵叛清。

吳三桂起兵後,福建耿精忠廣東尚之信(可喜之子)等先後響應,臺灣鄭經也出兵聲援,一時聲勢極為浩大。清因戰略得宜,始轉危為安。聖祖除在陝西、湖北置重兵,阻止吳三桂的主力繼續北上外;另遣大軍進攻江西,切斷吳三桂耿精忠的聯絡;並使用西洋教士鑄造的大炮,增加摧敵威力。結果,吳三桂集團漸居下風。

吳三桂勢力雖大,卻犯了戰略與政略上的錯誤。一方面是得到湖南之後,即觀望遷延,妄冀畫江議和,徒遺滿清從容部署的機會;另一方面是行為反覆無常,意圖不明,不足以號召天下。加上集團內部利益不同,行動不一致,遂給滿清各個擊破的機會。反清聯盟因之解體,吳三桂勢力因而衰蹶。

吳三桂病死,其孫吳世璠退回雲南;聖祖康熙二十年,兵敗敗自殺,為期九年(西元1673--1682年)的三藩之亂,於焉結束。清朝在中國的統治權,至是始告鞏固。

今天的腦筋急轉彎是:請問吳三桂為何叫三桂?因為他愛吃那三樣東西?(提示:請用台語發音)

加問一題:12生肖中那種動物做錯事會道歉認錯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even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